《葬经》解读(内篇一)

栏目分类《葬经》解读(内篇一)

你的位置:傲世皇朝注册 > 业务范围 >

《葬经》解读(内篇一)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1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内篇一

葬者乘生气也。

生气者即一元运行之气也,在天则周流六虚,在地则发生万物。天无此则气无以资,地无此则形无以载。故磅礴乎大化,贯通乎品汇,无处无之,而无时不运也。陶侃曰:“先天地而长存,后天地而固有。”盖亦指此云耳。且夫生气藏于地中,人不可见,惟循地之理以求之,然后能知其所在。葬者苟能知其所在,使枯骨得以乘之,则地理之能事毕矣。

[译文]

安葬的根本在于生生不息的元气,所以要根据生气来选择适合安葬的地方。

生气就是天地间生生不息运行的元气,在天上就上下四方,循环流转,在地上就促进万物的生发。如果没有这一生气,天上气运流转就失去凭借,大地也无法承载万物。所以生气磅礴广阔,化育生灵,连通起宇宙中的各种事物。它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运行。陶侃说“在天地之前就存在,在天地之后也稳固发展”,大概就是指生气了。生气蕴藏在地中,人看不到,只有循着地上的形貌来探求它,然后才能知道它在哪里。如果下葬的时候能够找到生气的所在,就能让尸骨乘着生气,风水的作用就能实现了。

五气行乎地中,发而生乎万物。

五气即五行之气,乃生气之别也,夫一气分而为阴阳,析而为五行,虽运于天实出于地。行则万物发生,聚则山川融结,融结者,即二五之精、妙合而凝也。

[译文]

五气在天地之中运行变化,它萌发开来就产生了世间万物。

五气就是五行之气,就是生气。一元之气变化为阴阳之气,再分开就是五行之气。它虽然在天上运行,却产生于大地之中。生气运行,万物就生发,生气聚合在一起,就成为了山川。生气融合,就是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精微和合。

人受体于父母,本骸得气,遗体受荫。

父母骸骨,为子孙之本,子孙形体,乃父母之枝,一气相荫,由本而达枝也。故程子曰:“卜其宅兆,卜其地之美恶也。地之美者则其神灵安,子孙盛,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,理固然也。地之恶者则反是。”蔡季通曰:生死殊途,情气相感,自然默与之通。今寻暴骨,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,则为亲骨肉,不渗则非。其气类相感有如此者,则知枯骨得荫,生人受福,其理显然,不待智者而后知也。或谓抱养继承,元非遗体,僧道嗣续,亦异所生,其何能荫之乎?岂不曰人之心通乎气,心为气之主,情通则气亦通,义绝则荫亦绝。故后母能荫前母儿,前母亦荫后母子。其在物则蒌薮螟蛉之类是也,尚何疑焉?

[译文]

人的身体来自于父母,父母的葬地得到了生气,子孙后代也会得到庇荫。

父母骸骨是子孙后代的根本。子孙后代的形体就像是父母的分枝,他们同属于一种气,这种气从根本而达到分枝。所以程颐说:“在勘察宅地风水的时候,要看宅地的细微迹象。对宅地进行好坏的判断。好的宅地能让神灵安息,子孙后代兴旺,就像把树木的根本培植好,它的枝叶就会繁茂。这种道理是显而易见的。不好的宅地作用就会相反。”蔡季通说:生死是不同的道路,但是它们元气相通,会通过天地生气的运行而产生想通。如果今天找到一副的枯骨,把活人的血滴在上面渗入到骨头之中,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了亲缘关系,如果渗不进去,它们就不是亲人。阴阳之气既然是这样相互感应互通,所以枯骨如果得到了庇荫,活着的人就能够享福,道理也是同样显而易见的,不需要智慧的人解说就能明白。有人说抱养的孩子,并非自己亲生,僧道之人的后代也并非亲生,那还能有庇荫吗?其实人心是和生气相通的,心是气的主宰,情感相通,气运就相通。如果两人恩义断绝,那么庇荫也会断绝。所以继母能够庇荫养子,养子的亲生母亲也能庇荫继母和她的孩子。在其他的物种身上,这就像草堆中的蜾蠃把螟蛉当作儿子养育一样,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?

经曰:气感而应鬼,福及后人。

父母子孙,本同一气,互相感召,如受鬼福,故天下之名墓在有之,盖真龙降迹,迢迢百里,或数十里结为一穴。及至穴所,则群峰矗拥,众水环绕,叠嶂层层,献奇于后,龙虎抱卫,砂水翕聚。形穴既就,则山川之灵秀,造化之精英,凝结融会于其中矣。苟盗其精英,窃其灵秀,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,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,因其心之所寄,遂能与之感通,以致福于将来也。是知人之心通乎气,而气通乎天。以人心之灵,合山川这灵,故降神孕秀,以钟于生息之源,而其富贵贫贱,寿夭贤愚,靡不攸系。至于形貌之妍丑,并皆肖像山川之美恶,故嵩岳生申,尼丘孕孔,岂偶然哉!呜呼,非葬骨也,乃葬人之心也;非山川之灵,亦人心自灵耳。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,盖心与之离故也。

[译文]

经书中说:天气之气互相交感,如果先人得到好的感应,就能让后人享受到福报。

父母子孙,同气连枝,互相感应,来互相传递吉凶祸福的讯息。所以天下有名的墓穴到处都有,大约是真龙降临留下痕迹,或百里,或数十里结成一个龙穴。到了龙穴的所在,就群山矗立,众水环绕,层峦叠嶂,在它的后方有奇特的景观。地势如同游龙和猛虎守卫,砂形合水势聚合。有利的地形形成后,山川的灵秀,造化的精华都凝聚在其中了。如果窃取了天地精气,山川灵气,把父母的骸骨葬在生气融合之地,那么子孙的心也寄托在这里,因为心寄托在这里,所以能相互感应。这样父母所葬之地的灵气就能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福德。因此可以知道,心和气是互通的,而气是和天地互通的。所以人心和山川的灵气融合在一起,就可以生发出神气,并成为后代生生不息的源头。人生的富贵贫贱、长寿短命、贤德愚笨,都和这些息息相关。至于人的面貌美丑,就和山川的美丑相对应。所以申不害生于嵩山,而孔子生于尼丘,这难道是偶然吗!呜呼,这不是埋葬骸骨,而是埋葬人的心灵,不是仅仅是山川的灵气,也因为人心的灵气。世间往往有把亲人骸骨丢弃在水火之中而没有产生福祸报应的,大概是因为它们的心灵和骸骨已经分离。

是以铜山西崩,灵钟东应。

汉未央宫一日无故而钟自呜,东方朔日:“必有铜山崩应。”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,以日揆之,正未央钟鸣之日也。帝问朔何以知之,对曰:“铜出于山,气相感应,犹人受体于父母也。”帝叹曰:物尚尔,况于人乎!昔曾子养母至孝,子出,母欲其归,则啮指,而曾子心痛。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待侧,则亦心痛,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。故知山崩钟应,亦其理也。

[译文]

所以,西蜀的铜山崩塌了,在东方未央宫中的铜钟也会得到感应,发出声响。

汉代,有一天未央宫的铜钟没有原由地响了。东方朔说:“一定是因为铜山崩塌了。”没过几天,西蜀果然来奏,铜山崩塌。按照日子推算,正是未央宫铜钟响的日子。汉武帝问东方朔是如何知道的,东方朔回答说:“铜产于山中,能通过气互相感应,就像人的身体来源于父母。”汉武帝感叹说:“物品尚且如此,更何况是人呢! 以前曾子侍养母亲,非常孝顺。曾子外出,母亲想让他归来,就咬自己的手指,曾子就感觉到了心痛。如果父母不安宁,子女却不在父母身旁侍奉,也会心痛。只是平常人们孝心凉薄才察觉不到罢了。因此铜山崩塌,钟就感应到,发出声响,也是这个道理。

木华于春,栗芽于室。

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。野人藏栗,春至,栗木华,而家藏之栗亦芽。实之去本已久,彼华此芽,盖以本性原在,得气则相感而应,亦犹父母之骨葬,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。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,无端倪,无终穷,万物随其运化,本不自知,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。

【译文】春天,树木会长出新枝,在室内储藏的栗子也会发芽。

这里说的就是天地之间元气互相感应的道理。农夫把栗子藏在屋子里,春天到了,栗树长出新的枝条,而家中储藏的栗子也发芽了。果实离开树木已经很久了,果实发芽,大概是因为它的本性还在,通过气得到了感应。就像父母的骨骸所葬之地,如果乘着生气,子孙就会福气旺盛。元气充满在天地之间,没有边际,没有穷尽,万物都跟随元气而变化。它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,被它创造出来的这些事物也不知道。

盖生者气之聚,凝结者成骨,死而独留,故葬者反气入骨,以荫所生之法也。

乾父之精,坤母之血,二气感合,则精化为骨,血化为肉,复借神气资乎其间,遂生而为人。及其死也,神气飞扬,血肉消溃,惟骨虽独存。而上智之士,图葬于吉地之中,以内乘生气,外假子孙思慕,一念与之吻合,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,萃其已散之气。盖神趋则气应,地灵而人杰,以无为有,借伪显真,事通阴阳,功夺造化,是为反气入骨,以荫所生之法也。

【译文】因为生命是生气的聚合,凝聚在一起就成了骨头,在人死后也会留存。所以生气会返回到下葬者的骨头中,这就是庇荫后代的方法。

乾为父,坤为母,父亲的精气和母亲的精血,阴阳二气互相感应和合,那么精就化成了骨头,血就化成了肉。又借神气的滋养其中的间隙,于是出生为人。等到人死亡,神气都飞散,血肉消亡,只有骨骸可以保存。具有大智慧的人,希望安葬在吉祥的宅地中,在内用肉身来接应生气,在外用子孙的孝心来做依托。如果子孙的心念与生气吻合,就可以恢复之前的神气,聚集已经消散的生气。因此元神往那里发展,元气也会随之变化。如果山川灵秀,人就会杰出。把不存在看作存在,通过虚假凸显真实,万事都在阴阳之中,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取得造化的福德。所以说,将生气返还到下葬者的骸骨之中,是庇荫后代的一种方法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